汕尾,是全国著名的革命老区。这里曾诞生中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丰富的红色资源。坐落在汕尾市城区的汕尾职业技术学院,是2001年由汕尾师范和汕尾中专合并升格而来。该学校立足海陆丰等革命老区,传承红色基因,不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提升科技服务能力,推进构建以自主创新、交叉融合为导向的学术创新体系,在这片红色沃土上砥砺深耕,用更多具有高显示度的科研硕果书写学校创新发展的全新篇章,为粤东地区的创新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史学习教育“八个一”系列主题活动书画展)
一、着力推进“两院”建设,科研创新平台建设成果丰硕
近年来,建设了2个广东省新型研发机构——汕尾市海洋产业研究院、汕尾市创新工业设计研究院(“两院”)。并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广东省博士工作站、海陆丰红色文化研究中心、海陆丰地方文化研究基地、“数字+”乡村振兴创新传播研究基地、深汕创新创业基地、人才驿站和7个校级研究中心。开展妈祖文化、海陆丰红色文化、乡村振兴发展等相关领域研究,提升科技服务和文化传承能力。组织申报2021年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项目,我校共有6项获批人文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马思聪音乐艺术研究中心揭牌仪式)
二、着力引进高层次人才,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显著增强
努力破解欠发达地区引才难题,2020年以来下大力气引进高层次人才。目前共引进高层次人才162人,其中教授(正高)19人、副教授(副高)15人、博士43人、硕士85人,教师队伍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做好“店小二”服务,协助解决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6人,解决人才配偶工作11人,《南方日报》专刊报道了我校招才引智工作。创建2个省级科研团队——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创新团队、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创新团队。吸收多位高层次人才进入校学术委员会、各类专业专家库,充分发挥人才专业才能。定期召开高层次人才座谈会,做到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
三、着力依托“两站”平台功能,科技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提升汕尾市海洋产业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服务功能,引进和聘请了国内高校、科研院所的多位专家,大力推进协同创新。由黄献培博士主持的水产加工废弃物虾蟹壳的高值化综合开发利用技术取得社会认可的成果。该校申报的广东省博士工作站于2021年6月正式揭牌,借助博士工作站平台,深化产教融合,发挥人才孵化和成果转化作用,努力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为学校、为汕尾市发展提供支持。
(广东省博士工作站揭牌仪式)
四、着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科技服务地方能力不断提升
紧盯汕尾市全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汕尾新区规划建设发展机遇,发挥地方高校科技服务作用。近年来,大力推动科技服务及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先后与汕尾市红海湾经济开发区善展水产养殖有限公司签署高位池养殖尾水排放处理工程等横向课题15项,落实科技成果转化2项。与深圳帮扶汕尾指挥部、汕尾市科技局等单位合作开展“汕尾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和深汕合作区创业孵化园等项目。主动融入地方、服务地方,组织高层次人才深入汕尾市所辖县市区寻求合作空间。近年来,该校与汕尾高新区、汕尾市金融局、海丰县可塘珠宝交易市场、梅陇首饰交易中心、梅陇首饰电商直播基地、可塘抖音电商直播基地、陆河县农村商业银行、清绿集团、陆河县南万镇等单位建立广泛交流合作关系,更好地服务基层、服务汕尾经济发展。
(汕尾市人民政协理论研究基地签约与揭牌仪式)
五、着力完善健全创新体制机制,充分激发创新活力
近年制定《汕尾职业技术学院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实施办法》《汕尾职业技术学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施办法》等30多项科研管理制度,营造良好科研创新环境。打造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红场大讲堂”,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开设系列学术讲座43场,提升该校科研服务水平和学术影响力。同时该校与深圳信息技术学院共同组建44个“双负责人”科研团队。
六、着力构建高水平学术创新体系,学校科研成果产出取得喜人成效
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大力推进构建以自主创新、交叉融合为导向的学术创新体系,科研成果产出取得喜人成效。近两年,该校承担纵向科研课题205项,经费达1000多万元,立项数和科研经费总额均创建校以来的历史新高。其中广东省教育厅项目56项,市级项目33项。近五年,学校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72篇,其中SCI、EI、ISTP收录论文2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3篇;出版著作1部;共组织申请专利23项,软件著作权登记8项;共获得专利授权17项,其中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外观设计专利2项;共获得市级以上科研奖励21项。
上一篇:人文学院开展“学雷锋月-爱我汕尾,保护水源,志愿者在行动”主题活动
下一篇:我校召开汕尾职业技术学院第三届第二次教职工代表大会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筹备工作会议